「堆肥基础知识」为什么要做堆肥?堆肥要怎么做呢?
堆肥,其实就是利用各种细菌,把各种堆肥材料(如厨余)分解成小分子的养分,方便植物吸收。
所以,制作堆肥最重要的工作,就是营造细菌的良好居住环境。
细菌跟人一样,需要有食物、水和空气才能生存。所谓「营造细菌的良好居住环境」,就是指以「平衡」的方式,提供食物、水和空气给细菌。
细菌的食物,可以大致分为含「碳」量高的东西和含「氮」量高的东西。细菌生长需要这两类的营养:碳的用途是用作提供能量以及合成细菌身体的主要成分,氮的作用是用来合成蛋白质。细菌需要均衡地吸收两种养分,以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维持「碳氮比」在30:1到25:1左右。
如果氮不够(也就是碳氮比太高),细菌无法合成蛋白质,生长就会减缓;如果氮太多(碳氮比太低),细菌可以很快速地生长,但没用完的氮会以阿摩尼亚的形式释放出来,就会产生臭味(而且氮都被浪费掉了)。
另外,水的份量也很重要。如果细菌没有水,成长就会变慢;但如果水太多,就会阻碍空气进入。在有空气的状态下,细菌会将有机质氧化分解以获得能量及营养,这个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;但如果没有氧气,这个分解过程就会变成厌氧分解,会产生如硫化氢之类的气体,就会产生臭味。
所以堆肥要成功,一是要注意「碳」跟「氮」的平衡,一是要注意「空气」和「水」的平衡。这两个平衡都照顾好,堆肥就成功了。
堆肥还有另外两个平衡也要稍微注意:
一个是堆肥的大小。堆肥如果太小堆,热量就容易散失,堆肥就不易发热;堆肥如果太大堆,空气就不容易渗透到最里面去,就会产生上述空气不足的问题。
另一个是堆肥材料的颗粒大小,如果颗粒太大,那表面积就相对较小,分解的速度会比较慢;如果颗粒太小,空气就不容易进入,一样会有上述空气不足的问题。
上述的说明,看起来可能有点太过专业、太过难懂。其实,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困难,也不需要什么专门的仪器,重要的是要多观察——特别是用鼻子——然后依据观察的结果来调整堆肥的组成。
碳氮比
那么,哪些材料是富含「碳」的材料,哪些材料是富含「氮」的材料呢?
网络上搜寻「碳氮比」(carbon-nitrogen ratio)就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,但我们也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来区分这两者:只要是放久也不太会有改变的东西,就是富含「碳」的材料,如稻草、稻壳、木屑、落叶、纸张……之类的;如果稍微放没多久就会开始腐烂发臭的东西,就是富含「氮」的材料,如水果、鱼、肉、厨余、排泄物……等等。
有些材料的碳氮比很接近30:1,这些材料非常适合做堆肥,如:水生植物、刚割下的草、草食动物排泄物、中药渣……等。
实际操作
做堆肥的第一步,就是要下定决心。
堆肥传统给人的印象——恶臭和蚊虫——实在太吓人了,所以有心要尝试的人都会考虑再三。
在此,要再强调一次,只要仔细地规划和管理,堆肥是不会产生臭味的。甚至有许多人说,成功的堆肥会有泥土的香味喔。
堆肥的作法有很多,在此不一一介绍。建议可以上网搜寻或本公号内搜索(关键字:堆肥),并且选择最适合自己状况的作法。
规划的时候先想清楚:身边有哪些富含碳的物质是方便取得的?堆肥是否能够让空气进入?多余的水分该如何排除?这样在遇到状况的时候,才不会措手不及。
如果堆肥看起来都跟刚放下去的时候一个样,没有要分解的感觉,那可能是含「氮」的材料太少,或是水分不够,可以视情况调整堆肥材料或水分。
如果堆肥发出臭味,那可能是含「碳」的材料太少,可以加入一些容易取得的含碳的材料。另一个可能是水分太多,可以加入上述材料把水吸干一点,甚至极端一点稍微晒晒太阳也无妨。
堆肥发臭是大家最害怕的状况。其实就算是堆肥发臭了,只要洒上一层覆盖的东西,臭味立刻就会消失了。
不管堆肥遇到什么状况都可以调整回来,千万不要一遇到发臭的状况就把堆肥丢弃。万一真的要放弃,也可以把堆肥找有土地的地方掩埋起来,让土壤中的细菌接手后面的工作。
只要有做过堆肥,体验过「把垃圾变成资源」的满足感的人,都会对「把可以喂给土地吃的东西包进垃圾袋里」这种行为感到相当浪费。
在堆肥加入新的材料时,必须加以混合均匀,不然可能在局部地区会出现碳氮比不均衡的问题。但搅拌对于空气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帮助。搅拌堆肥所带入的空气,会在短时间内就被细菌消耗完。
要确保堆肥中有足够的空气,除了控制水分之外,还可以透过肥堆的大小来控制。堆肥的大小最好不要超过1立方公尺。另外也可以故意在堆肥中加入一些大块的材料,也可以增加空隙。这段话另外的意思是,只要堆肥规划良好,其实不需要时时翻动,照顾起来并不会很麻烦。
如果是第一次做堆肥的人,建议堆肥不要做太大,这样管理上比较简单。虽然堆肥太小堆可能不会发热(因为热量都散失掉了),不过不发热的堆肥好像也没什么关系。
市面上有在销售堆肥专用的菌种,其实依照上述原理制作的堆肥,并不需要特别加入菌种。在第一次做堆肥的时候,可以购买菌种加入(不买也没关系),后续细菌就会自己繁殖。如果不想花钱,也可以到田地或是山上挖一些土作为初次堆肥的材料,土壤中就含有许多细菌了。
堆肥里可不可以放骨头呢?各家说法不一。作者认为放入骨头并不会影响堆肥的分解,反正总有一天它会烂嘛。必须考虑的是堆肥的用途。举例来说,如果含有骨头的堆肥被施用在稻田中,那么在田里行走的时候就可能会踩到尚未分解的骨头而造成困扰。
如果堆肥中的材料都已经看不出原本的样貌,或是其中大块的材料可以一捏就碎,那堆肥就可以使用了。使用时在要种东西的地方挖30公分深的洞,把堆肥放入后覆土,就可以在上面种东西了。如果堆肥还没有熟成完成,发酵热可能会伤害植物的根,所以如果没有把握的话,也可以把堆肥埋深一点。
在做成堆肥之前
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,堆肥是让「物质循环」变得完整的一个重要步骤。
以农场的角度来看,堆肥把农场产出的「废弃物」和农场需要的「肥料」做了连接,让原本单向的物质流动变成自给自足的循环。
但若以生态学「能量流动」的观点来看,在把「废弃物」拿去变成「肥料」之前,如果能够有其他的生物先加以利用的话,会是比较有效率的。
白话文的说法就是,在做堆肥之前,请先考虑喂牛喂羊喂猪喂鱼喂鸡喂鸭喂小狗喂小猫的可能性。传统农村的智慧其实很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喔。
文章来源:食在很重要,朴技匠心
【声明】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,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,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供读者参考。若侵犯著作权,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,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,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。
更多精彩内容
测土配方施肥 | 动植物疫病诊断
专家在线咨询 | 分享农业知识
发布农业政策 | 发布农产品价格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