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?宇宙的目的——我们在宇宙意识中的位置

伯特兰•罗素(Bertrand Russell)写道:“哲学的目的是从一些看似不值得陈述的简单事物开始,最终得出一些如此矛盾以至于没有人会相信的结论。”如果是这样,菲利普•戈夫(Philip Goff)的最新著作完美地抓住了哲学的要点,尽管结果可能会让你怀疑它是否有一个要点。
《为什么?宇宙的目的》(Why? The Purpose of the Universe)读起来像是试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为尽可能多的荒谬观点辩护。首先是泛意识论,即“意识遍布宇宙,是宇宙的基本特征”。这种古老的观点长期以来一直不被看好,但近年来在学术哲学中得到了复兴。但戈夫更进一步,还提出了泛能动论--即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惰性和被动的,“能动的根源存在于物理现实的基本层面”。即使是粒子,“也从来没有被强迫做任何事情,而是从它们自身的性质出发,对它们的经验做出理性的反应”。
如果你觉得这难以接受,接下来的内容会让你窒息。戈夫提倡“价值选择假设”,即物理定律恰好适合有意识的生命进化是如此不太可能,以至于不能是偶然的。戈夫同意这一点,但否认仁慈的上帝是最好的解释。相反,他认为宇宙本身具有内在的目的,这个目的令人失望地模糊,即“理性物质实现其本质的更高境界”。
您已阅读39%(519字),剩余61%(800字)包含更多重要信息,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,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。
成为付费会员,阅读FT独家内容
如您已经是会员,请点击这里登录
成为会员►